> 文章列表 > “蚕衰恐姑怒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蚕衰恐姑怒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蚕衰恐姑怒”这句话出自明代周是修的《桑妇谣》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?其实,这句话描绘的是古代采桑妇女的艰辛生活。蚕多了怕桑叶不够,蚕少了又怕婆婆生气,简直是“夹缝中求生”啊!那么,这种生活状态背后隐藏了什么问题呢?

首先,采桑妇的生活困境反映了古代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。她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劳动,还要面对家庭的责难和社会的压迫。你看,她们每年养蚕,茧丝却大部分被官府或商人拿走,自己最后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。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,更是社会制度对女性的不公。

那么,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首先,我们需要关注农村妇女的劳动权益,确保她们能获得应有的回报。其次,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,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我保护能力。比如,现代的农村电商就为妇女提供了创业机会,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,改变命运。

最后,我们不妨思考一下:在现代社会,虽然女性地位有所提升,但类似的问题是否依然存在?比如,职场女性在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平衡问题,是否也像采桑妇一样“蚕衰恐姑怒”?或许,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中汲取智慧,找到解决方案。

“蚕衰恐姑怒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蚕衰恐姑怒”出自明代周是修的《桑妇谣》。

“蚕衰恐姑怒”全诗

《桑妇谣》

明代 周是修

采桑妇,朝朝暮暮南园路,山入宁论晴与雨。

蚕盛愁桑稀,蚕衰恐姑怒。

大眠起来忙更忙,寝食不遑儿不顾。

年年养蚕多茧丝,身上到头无一缕。

小半输官大半卖,缲织未成先有主。

可怜寸寸手中过,竟作何人袄衫去。

采尽桑叶空留树,树下青青长麻苎。

山鸡角角终日啼,桑椹渐红春雨住。

妾尚无襦夫少裤。

《桑妇谣》周是修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桑妇谣》是明代周是修所创作的一首诗词。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采桑妇,朝朝暮暮南园路,

山入宁论晴与雨。

蚕盛愁桑稀,蚕衰恐姑怒。

大眠起来忙更忙,寝食不遑儿不顾。

年年养蚕多茧丝,身上到头无一缕。

小半输官大半卖,缲织未成先有主。

可怜寸寸手中过,竟作何人袄衫去。

采尽桑叶空留树,树下青青长麻苎。

山鸡角角终日啼,桑椹渐红春雨住。

妾尚无襦夫少裤。

中文译文:

采桑妇,每天早晚走南园的路,

不论晴天还是雨天,山里的情况无关紧要。

蚕茧盛产时,担忧桑叶稀少;蚕衰落时,担心姑娘生气。

起来很早,忙碌一整天,无暇顾及睡眠和饮食,孩子们被忽略不顾。

每年养蚕,多了茧丝,但自己身上却没有一根。

有些茧丝输给了官府,大部分卖给了别人,还没来得及织成线,就已经有了主人。

可怜的手指一寸寸地经过,居然成了别人的袄衫。

采尽了桑叶,树下只剩下青青的麻苎。

山鸡角角整日啼叫,桑椹渐渐变红,春雨停住了。

我连上衣都没有,丈夫只有几条裤子。

诗意和赏析:

《桑妇谣》通过描绘采桑妇的艰辛生活,表达了作者对农村妇女的同情和关注。诗中揭示了采桑妇的辛勤劳动、贫困生活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情况,以及她们艰难维持生计、难以改变命运的困境。

诗词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采桑妇每天朝朝暮暮走南园的路程,无论晴天还是雨天,她们都要背着沉重的篓子上山采桑。作者通过表达蚕茧盛产和蚕衰落时的不同心情,以及忙碌的生活节奏,展示了采桑妇的辛苦和无奈。

诗中还涉及了蚕茧的去向,大部分被输给官府,一部分被卖掉,而自己却一无所有。这揭示了社会阶层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存在,以及农村妇女的辛勤劳动并未换来应有的回报。

诗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采桑妇生活的艰辛和贫穷,没有衣服和丈夫也只有几条裤子。这一描写体现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低下和生活的困境,呼唤社会对她们的关注和帮助。

整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朴实的语言,展现了采桑妇的辛勤劳动和贫困生活的真实情况,同时抒发了作者对她们的同情和关怀。这首诗词提醒人们关注农村妇女的处境,呼吁社会关心和改善她们的生活条件,以及促进农村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