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“寒鸦不笠待林梢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寒鸦不笠待林梢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寒鸦不笠待林梢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寒鸦不笠待林梢”出自宋代陈宓的《十六至十九日雨未已》。

“寒鸦不笠待林梢”全诗

《十六至十九日雨未已》

宋代 陈宓

一夜蛟龙怒虎烋,卧听檐溜不分交。

拍天溪浦迷西极,万里耕耘尽业郊。

蛙黾无舟乘野外,寒鸦不笠待林梢。

要看杲杲东方白,鱼自清波燕自巢。

《十六至十九日雨未已》陈宓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十六至十九日雨未已》是宋代陈宓所作的一首诗词。该诗以雨水未停的连绵细雨为背景,描绘了大自然中各种生灵面对雨水的不同状态和各自的生活情景。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、诗意和赏析:

诗词:《十六至十九日雨未已》

中文译文:

连绵的细雨还未停歇,

夜晚里蛟龙和怒虎激烈地争斗,

我静卧听雨声,无法分辨它们的交错。

打击着天溪和浦水,迷失在西方的边际,

万里田野的耕耘工作已经完成,

蛙黾在野外无法乘舟而行,

寒鸦也不再等待树梢的笠盖。

我只想看到东方明亮的曙光,

鱼儿自在地游弋在清澈的波浪中,

燕子则回到自己的巢穴。

诗意和赏析:

《十六至十九日雨未已》描绘了一场连绵不断的细雨,以及雨水给生物和自然界带来的各种影响。诗中通过描写蛟龙和怒虎的争斗,表达了大自然中力量的对抗和碰撞。作者以卧听雨声的方式,展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细腻的感知能力。

诗中还描绘了一幅田园景象,表现了农民在雨水停歇之后,辛勤耕耘的场景。蛙黾无法乘舟,寒鸦也不再等待树梢的笠盖,这些形象揭示了自然界因雨水而受限的局限性和生活的困境。

然而,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对东方明亮曙光的期望和希望,以及大自然中生命的自由和活力。鱼儿在清澈的波浪中自由自在地游弋,燕子也回到自己的巢穴,这些形象传达了生命的归宿和回归的意象。

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水的细微变化和对生命的影响,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灵的刻画,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多样性。同时,诗中也融入了对生命的希望和追求的情感,使整篇诗词充满了诗意和情感的共鸣。